查看原文
其他

通识沙龙纪实 | 王博: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

2015-12-04 通识联播



Vol.75通识动态

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

王博老师通识沙龙纪实

11月27号,在法学院大树咖啡厅,王博老师与十余位同学在美好欢乐的气氛下举行了一次沙龙。本次沙龙中,同学们与王博老师的交流由温入火,渐入佳境,大家就很多颇有意味的问题和王老师展开了对话。其中,大家讨论最热烈的,是中国传统文化,尤其是儒家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彰显其价值的问题。


沙龙现场气氛活跃

几位同学提出了几个彼此相关的问题,比如,怎样认识儒家,如何看待儒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,甚至,什么是儒家。王老师认为,儒家之所以异于其他学派,根本说来,是因为不同的儒者都坚守着一些同样的核心价值,尤其是三点:对仁义的捍卫、对礼乐秩序的认同,以及对经典的尊崇。儒家,是广博的,也是深邃的,认识儒家,不可能从某一个学科,某一个角度进行,就完备了。历史上的儒家,不仅仅在思考安身立命,也要关心国计民生,关心田徭赋税等等。至于说儒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,这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。比如说,儒家讲尊卑贵贱,儒家的礼乐秩序建立在差等的基础上,这和现代社会中平等的观念显然是冲突的。那么,儒家如何回应这种挑战,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对此,王老师提出“两个儒家”的想法。所谓两个儒家,一为“现实的儒家”,一为“理想的儒家”。所谓现实的儒家,也就是当儒家面临现实际遇的时候,她有时候不得不妥协,不得不变通,这些妥协与变通,甚至会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堕落。而所谓理想的儒家,比如《礼记·礼运》篇里说的“天下为公”。这个“天下为公”,汉代人就敢说:“天下者,非一人之天下也,天下人之天下也”。这种思想,就很有魄力,然而也很理想化。近代以来,康有为、孙中山,甚至我们共和国的立法者,都会讲“天下为公”。因此,可以说,儒家在当代中国自然是有价值的,不过同时,要彰显儒家的价值,很多挑战也是必须要认真面对的。

讨论中,大家说到了“巴黎袭击”,也提到了最近某处成立了“孔圣会”,有位同学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。他认为,这个孔圣会,因为不知道具体要干什么,所以我们不敢轻易就同意或者不同意它,然而你看巴黎这个袭击,说明文明多元化是困难的,所以我们中国把儒家定为国教似乎也是必要的。王老师在回答中认为,“巴黎袭击”不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,而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。我们讲文明的多元化,讲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,这中间要不要将野蛮也包括进来呢?那显然是不要的。


图为同学在沙龙期间向老师发问

最后,大家谈到了一个问题,从林毅夫老师,到各国的一些名学者,都在说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。有同学问王老师怎么看,以及如果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,那么哪一部分的传统思想会复兴?王老师认为,中国在迅速崛起,那是自然的,但是与其争论21世纪是不是中国的世纪,倒不如思考一下何等意义上才可以说某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。比如说,我们可以说17世纪是英国的世纪,因为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席卷了全球;可以说18世纪是法国的世纪,因为法国大革命确立的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人类;我们甚至可以说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,因为美国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甚至塑造着人类社会。那么,在什么意义上,我们可以说,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呢?中国的世纪,应当是一个中国为世界贡献出可以引领世界潮流的某些价值的世纪。至于说在这样的世纪里,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,王老师认为,这要看我们是从历史视角还是创造视角理解传统文化的复兴。从历史视角来看,所谓传统文化的复兴,似乎就是将已死之心,拿来复阳,我们不知道这个要怎么才真的可能。而所谓创造的视角下的文化复兴,就是他人好的,我们学来,借助于他者,重新发现我们自身的历史经验。

(宇飞 编辑 / 英子 校对)

通识联播,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